相关栏目

展开全部

收起全部

山海情心得感悟(精选10篇)

专题范文 时间:2024-11-23 16:34:00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投稿

第1篇:山海情心得感悟

《山海情》中的扶贫“法宝”

近期在热搜频频出现《山海情》,在超高的流量和口碑,还有同事的疯狂“安利”下,我也开始“追剧”。片名中的“山”指的是宁夏,“海”指的是福建。电视剧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在国家扶贫政策引导和福建对口帮扶下,从1991年到2016年,历经艰难万险,脱贫致富。25年时间用了23集,短小精干不拖沓,这部扶贫剧用“实力”证明,自己堪当扶贫“爆款”。

搬迁,是为了以后的更好生活。贫困,究竟因何而来?可能是环境局限、历史成因、思想观念……为打破“干沙滩”的僵局,西海固这个出了名的“瘠苦甲天下”的地方,开始了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去,才能有希望,也正是如此,“干沙滩”逐渐建成“金沙滩”,百姓也过上高品质的农居生活。回到现实中,有很多村庄都有这样的搬迁历史,笔者所在的村就是这样一个村——赵家台村,因为受地质灾害影响,举村搬迁,新村经过科学规划,通过民宿旅游带动经济增长,留下一段“搬出山上‘世外桃源’,迁入山下‘幸福人间’”的佳话。

教育,是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剧里的水花和马得福就是对比,水花聪明漂亮但是身不由己,父亲为了贪图几只羊和鸡就定下了亲事,丈夫残疾,一辈子过得含辛茹苦。而马得福,没有其他出路的他通过读书考大学,最后进了政府单位。除了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教书先生的无悔付出,如同剧中的白老师,一辈子为了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白老师们的执着坚守,农村教育才有一线希望。如今的教育条件虽然不如以前那般艰苦,崭新的课本、全套的水彩画笔、被电子屏幕代替的“黑板”……可是教育的使命,从未改变。教育,才能让孩子们走出这一方天地,改变这一方天地。

扶贫,光给物资是坚决不行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能够认识到扶贫光给物资是不行的,我们已经学会开始依靠当地环境、优势劣势,实现“因地制宜”,科技扶贫。正是这样,在这漫天黄土的环境下,涌泉村的村民开垦戈壁,种植蘑菇,于是有了蘑菇、有了红酒,当地羊肉走了出去、洋芋也走了出去,成为外地人眼里的香饽饽。可以说,对口帮扶很重要,精准扶贫也很重要。当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他们带着技术特长、一身本领投身到农村工作中,有的招商引资、有的销售农产品、有的搞着环境治理……在建强基层组织、为民办事服务、加强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让帮扶更加精准,让扶贫出实效,打通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正是《山海情》里每一个具体人物的奋斗,共同构成了这部伟大的扶贫剧,回到现实中来,所有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背后,都蕴藏着种种感动与温情、拼搏与力量,也正是因为每一份不放弃的坚守,共同汇聚成这个时代最响亮的旋律。《山海情》虽然剧终了,但“山”与“海”的这段情,留下我们许多应该思考的地方。

第2篇:山海情心得感悟

汲取“山海”精气神 烧旺基层“三把火”

最近电视剧《山海情》热播,该剧讲述了在国家政策帮扶下,在闽宁扶贫协作下,大伙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山海为远情相近,闽宁同是一家人。自1996年以来,福建派出11批180余名挂职干部,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24载风雨兼程,24载砥砺前行,他们用身躯扛起了对口帮扶的国家使命,用汗水浇灌出宁夏脱贫的致富果实,用心血铸造出“山海协作”的盛世华章。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心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服务的念头,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干事创业的劲头,摆出“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乡村振兴的势头,真情相融,智志相辅,昼夜兼行,汲取“山海”精气神,烧旺基层“三把火”,让“三把火”照亮人民幸福路,举“三把火”走向乡村振兴路。

真情相融,烧旺基层“服务之火”。“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山”为宁夏,“海”为福建,将山海融为一体、焕发生机活力的,是对口帮扶宁夏工作队员不断引导贫困户解放思想,教育大家伙更新观念,带领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增添收入渠道、扩宽致富门路。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厚植真情为民的情怀,以最为纯朴的情怀扎根基层,把根深深扎在基层大地;更要培育心系群众的沃土,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融入群众,把情源源融入村民心中。在基层立下愚公之志、下足绣花之功、耕好责任之田、烧旺基层“服务之火”,树立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提高人民至上的服务站位、坚守造福一方的服务初心,秉持为民谋利的服务操守,竭尽全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十足、幸福感持续蔓延、安全感稳步提升。

智志相辅,烧旺基层“奋斗之火”。“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包容开放的“东南风”如春雨般滋润着西北大地,唤起了宁夏人民“自我脱贫”昂扬斗志,激发了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谱写了闽宁协作将“干沙滩”建设成“金沙滩”的新篇章。经过24年的久久为功、接力攀登,贫困群众已全面脱贫,在这24年激情燃烧的脱贫岁月中,智志双扶引领了脱贫潮流。而今,在“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之时,基层党员干部要智随志走、志以智强,以改革攻坚的智慧获取人民幸福生活的契机,用艰苦奋斗的志气引领群众干事创业的潮流,通过智志相辅,烧旺基层“奋斗之火”,携群众一块实干笃行,同人民一起砥砺奋斗,与大伙一道共创未来。

昼夜兼行,烧旺基层“振兴之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脱贫摘帽不是脱贫攻坚的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而乡村振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而是指日可待的品质生活。涌泉村日日夜夜的开拓创新,桩桩件件的脱贫故事,展现了“闽宁协作”下的“中国造”,为我们迈向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参与者,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者,我们肩负着新使命,面临着新挑战,但也赶上了新时代,迎来了新机遇,我们要乘势而上,昼夜兼行,勠力创新,捕捉新机遇,打造新思路,尝试新方法,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担当、“敢为人先,敢于亮剑”的魄力,积极整合乡村闲散资源,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颜值面貌,打造乡村回归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烧旺乡村“振兴之火”,走出一条记得住乡愁、留得住风情、保得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第3篇:山海情心得感悟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电视剧《山海情》,以朴实动人的笔墨,描绘了20余年来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带领闽宁镇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历史画卷与款款深情。剧中的人物,淳朴、善良、无畏、坚韧,在一片荒滩上大刀阔斧、干事创业,成就了一片安详富足的“塞上江南”。作为基层干部,剧中“扶贫人”的探索实践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他们勤勤恳恳、胸怀人民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

脚踩泥土,奉献一片“情”。“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剧中主角马得福出身于乡土,回报于乡土,从农校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挑起了“吊庄”这个重担子。面对村民的不解、质疑甚至攻击,他一次次穿梭乡村小路、一遍遍拜访相亲邻里,用一片真情“晓之以理”,完成了吊庄移民“从0到1”的突破。鼓舞他坚持到底的,正是他对家乡和乡亲们的“情”:他切实理解乡亲们被贫穷绊住发展,甚至因为金钱而失掉自尊的愁苦和无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衡量一名干部是否合格的永恒标准,想要做好基层工作,基层干部就必须像马得福一样,培养与人民群众的“同理心”“共情力”,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老百姓的视角上,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俯首甘为燃灯者,真正成为老百姓的“主心骨”“贴心人”。

探索求真,奉献一片“智”。剧中的凌一农教授,身为菌菇领域的顶级专家,他决心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变成能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致富菇”。他每天驻扎在农户家里,从建菇棚、铺肥料,再到采摘、售卖,每一个环节都悉心指导、亲自参与,终于带领村民把适宜当地条件、经济价值高的双孢菇种植成功。而当蘑菇产量过高、采购商恶意压低价格时,他又开动脑筋、另辟蹊径,跑遍全国多个省市,为菌菇拓展销路。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不妨学习凌教授这种“求新”“求变”的智慧,一方面,把新技术用于基层管理,用新方法巧妙化解基层难题;另一方面,用好智力资源,邀请专家与技术能手为基层工作进言献策。无论是让“互联网+”“智慧社区”等现代化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利用数据化管理全面统筹基层治理资源,将“一站式”便民服务、“一张网”精细治理落到实处,都是可以用“智”去探索的广袤天地。

力治顽疾,奉献一片“真”。剧中的“反面教材”麻县长,看到闽宁种植蘑菇的新闻报道后不顾实际大做文章,在马得福和凌教授的强烈反对下,依然召开蘑菇种植推广大会,为的是给自己分管的农业工作挣政绩。他实地调研却不到实地,面对问题而不解决问题,靠官威、靠升职逼迫马得福瞒天过海、弄虚作假召开推广会。为了凑政绩、保官运而大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对老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这样错误的政绩观、价值观和这样的干部,是基层管理中的顽疾,是基层干部队伍中的“蛀虫”。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也是基层干部最基本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品质。基层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要把群众当亲人,入村头、上炕头、下地头去听民声、察民意。若作风漂浮,沉不下心,总想“抄近路”“走捷径”,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起来轻飘飘,终将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路,也辜负了老百姓的期待,寒了老百姓的心。

电视剧《山海情》已经剧终,而中国大地上更多的动人故事正在上演。基层干部,愿我们在剧中汲取情、智、真的精神营养与工作经验,用实际行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基层工作“山海情”。

第4篇:山海情心得感悟

勇做“山海情”式的“土”干部

近日,扶贫剧《山海情》正在热播,剧中的主要演员可以说有些“灰头土脸”,讲的也是“土”味方言,毫无“美颜滤镜”可言。可正是这样的“土气”干部,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带领群众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下接地气、拥抱土地,勇做身在一线、心系群众的“土”干部。

甘做为民服务的“春泥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奉献,是党员干部的本色,说到底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前面,吃苦、实干在前,享乐在后。党员干部要甘做为民服务的“春泥土”,时刻牢记为民初心,涵养为民情怀,恪守为民底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怨无悔为人民奉献。要主动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村情民情,搭准群众的脉搏,俯下身子听民声,“民生”跟着“民声”走。要主动到艰苦复杂的一线去,经受基层锻炼和考验,以苦为荣、苦中作乐,以“实”字为本、“干”字为要,以实干求实绩,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勇做担当实干的“禾下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员干部要有实干的精神,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实做细各项基层工作,兢兢业业,玉汝于成,做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奋斗者。要在工作岗位上扑下身子踏实干,甩开膀子大胆干,撸起袖子带头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敢攀高峰的昂扬锐气、敢为天下先的拼搏斗志,在创新创造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必做信念坚定的“爱国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新中国,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之“根”,扎实的信念之“源”。党员干部应当经常性地开展党性教育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灵魂深处来一次“大拷问”,从思想根子开展一次“大扫除”,坚定爱国情怀,补足理想信念之“钙”。

第5篇:山海情心得感悟

山海同路 共诉真情

随着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中国完成了一个美好历史篇章的翻页。此时热映的《山海情》,不仅仅是讲述黄土地上贫困群众走出大山的扶贫历程,它还是一场引领我们回归大山的寻根之旅。这部剧将当年那段扶贫岁月的喜怒哀乐演绎得酣畅淋漓,扶贫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遇到“问题人物”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但就是这样简单而又真实的故事,才充满了人情味。

扶贫最先扶思想,敢做敢为当为先。剧中当凌一农教授坐着三八大杠的后座,揪着得宝的衣角,呛着漫天黄沙带来了蘑菇技术,却被村民笑话。能赚钱都想弄,要垫钱又都缩回去了,贫困的乡民对于一丝一毫的花钱都不敢尝试,越穷越保守,越保守越穷,这就是制约发展的“小农思想”,但经历过一番生死回来之后的马得宝,却有着这样的勇气。而蘑菇换来的千把块钱真正地冲破了他们的思想,政府下发了扶贫无息贷款,村民们也都纷纷开启了大棚种植菌菇之旅。这让我不由联想到脱贫攻坚的每一位驻村干部,为了打消乡民的疑惑、顾虑、不信任,他们远请专家、近访乡贤,排查情况、摸底调研,真正的实干赢得了信任。做事冲在前面,拿自己当排头兵,带着村民们一起走,这才是干部。

扶贫其次畅通达,四通八达是关键。“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句常喷涂在墙壁上的宣传语,但却真真切切反应了交通的重要性。交通的不便利带来的是当地生态脆弱,产业发展缓慢、单一,是思想保守,难以接受新事物的闭塞,是村民的蘑菇滞销和被压价收购的无奈。先修路通电通水,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才能提供更好的生存生活条件,才能吸引更多人走进乡村。所以在扶贫路上,我们不断在建设交通,干部们哪怕只有铁镐、铁锤,也要带着村民遇山开山、遇水劈水,凿出一条走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才能打通乡村的“财路”。

扶贫长久看教育,坐吃山空要不得。白崇礼校长,他是村里唯一的读书人,他应该保持着自己的体面,斯斯文文用言语、用文字批判。可他却做得不像读书人,他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受尽了家长嘲笑与冷眼,也在所不惜。只因他知道退学不是结束,退学是命运由不得自己掌握的开始啊!他努力去改变下一代,他信奉的理念就是“读书改变命运”,希望的就是下一代能拥有自由选择命运的权力。我们的脱贫工作就是这样的,我们国家的成功不会以放弃任何一个人为代价,脱贫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都将并肩前行。

听到大西北悲怆苍凉的曲调潸然泪下,回顾那个筚路蓝缕、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峥嵘岁月,内心汹涌澎湃、热泪盈眶。山海情,满是官民情、兄弟情、师生情!

第6篇:山海情心得感悟

扎根基层 当深怀“山海情”

最近热播剧集《山海情》频繁刷屏,这部讲扶贫的影视剧为何能在如此广泛的范围内打动人民群众的心,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很大程度上还原了那个年代干部到基层扶贫最原本的面貌,而作为基层干部的我们能从中学到的有很多。

心志坚定,翻越困苦之山。上个世纪90年代的贫困地区,飞沙走石,土地干裂,条件之艰苦令人感慨,是因为当年的扶贫干部不惧艰险,扎根基层,面对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不但不退缩,反而甘之如饴,带领着当地农民学技术、搞生产,才一点点将一块块贫瘠的土地改造成水草丰茂的“塞上江南”。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环境远不及当年艰苦,但继承他们身上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一堂必修课,从城市平坦开阔的马路走到农村崎岖的山路,从大学舒适便捷的校园搬到乡下朴素的田园,需要勇气,更需要毅力,这时候应该看到过去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果,更要看到未来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

心怀信仰,扬帆希望之海。剧集中清晰地反映出贫困地区农民的真实状态,他们纯朴,但是观念守旧;他们热情,但是思维落后;他们勤劳,但是缺乏技术。他们通常是先看见再相信,而作为基层干部的我们必须先相信,再看见。要做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相信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清晰地看到未来将会出现的景象,然后为之不断努力奋斗,让老百姓相信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他们带到所规划的未来,同时,也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上把能力磨练出来,掌握过硬的本领才是实现一切目标的基本前提。

心系群众,深怀手足之情。那个年代的扶贫干部是因为与所在地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才会去关心他们背后的所思所想,才会明白其之所以如此行事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从他们的角度尽心思考,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决策。身处基层的我们也必须走到农户的家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想法和困难,从而明白我们所服务的对象不是一个抽象的集合,而是一个又一个生动而具体的人,思其所思,感其所感,产生共情,方能生出使命感与信念感,从此枯燥的工作不再乏味,平凡的岗位不再普通,与群众建立起来的情感才能踏实而自然。

第7篇:山海情心得感悟

热剧《山海情》以宁夏闽宁镇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九十年代西海固地区的基层人民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福建省对口帮扶之下,不断克服困难,挑战困难,将希望的种子洒向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终将“黄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全剧以朴实无华的乡村情感勾勒出人物形象,多条故事线并行的叙述方式推动情节发展,浓重的地方方言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人深深感受到跨越山海,真情不变的情感。

养过狗的人应该知道,家狗有个习性,只咬生不咬熟,就是它们见到陌生人才会吠叫,而对熟悉的人则会主动亲昵、摇尾相迎。达久木甲书记点赞的“狗见了都不咬”的扶贫干部,正是因为他们进村多了、入户久了,村里的家狗遇到,都把他们当成了自家人。

争当“狗见了都不咬”的好干部,就要心上有民。正如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坚持人民至上,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中时时刻刻心上有民,扶贫干部直接接触扶贫一线生活困难、亟待帮扶穷困群众,更要做到心上有民、心系百姓。

如果“只居庙堂之高”,就无法知民情、晓民意、察民苦,既要“身入”又要“深入”,不能只做填表记录“表格式”扶贫、“数字式”脱贫,更要多深入百姓家中、田间地头了解群众实际所需所求,帮助解决生活面临的实际困难,才能成为“狗见了都不咬”的好干部。

争当“狗见了都不咬”的好干部,就要肩上有责。正如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所言:“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承诺如金,战鼓催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广大扶贫干部正是努力翻开人民美好生活的第一篇章,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责任人。

有些地区还存在“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问题,个别扶贫干部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作风不扎实,发钱发物摆拍“艺术照”,“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的情况还偶有发生,“作秀式”扶贫还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扶贫干部要有“铁肩膀”,担起人民美好生活的“大责任”,才能成为“狗见了都不咬”的好干部。

争当“狗见了都不咬”的好干部,就要身上有泥。扶贫干部要想把工作做好,就要听群众言、说群众话、办群众事。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工作就要接地气、有“泥土味”,不能摆出一副“小干部模样”高高在上,要坐上百姓炕头、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判,了解真实情况,第一手资料,工作做细做实。特别是在“三区三州”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还存在语言的障碍等问题,扶贫干部说话做事要群众听得懂、看得见、心里清,只有脸上有汗、身上有土、脚上有泥才是群众认可的贴心人,才能成为“狗见了都不咬”的好干部。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需要更多“狗见了都不咬”的扶贫好干部继续砥砺奋进、坚持战斗,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凝聚磅礴力量!

第8篇:山海情心得感悟

扶贫干部的“山海情”

新年伊始,讲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使西海固地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电视剧《山海情》上线就迅速走红,成为2021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电视剧作品。作为扶贫剧的标杆之作,《山海情》以其细节处见生活,温情中见人心、奋斗中见斗志的鲜明特色,感动你我,温暖寒冬,更让我们那些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扶贫干部的“山海情”致敬点赞。

信念如“巍峨青山”,铸就扶贫干部“愚公志”的坚韧品格。对扶贫干部而言,扶贫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执着信念和坚定信仰。古有“愚公移山”故事,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无数扶贫干部,在从事脱贫攻坚工作那一刻起,就立下当代“愚公志”,坚定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精气神,鼓舞他们在绿水青山中拓荒,在风雨兼程中前行。“全面小康”的必胜信念如同“巍峨青山”一般,汇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力量源泉,正是有这份坚定的信念,才有了无数扶贫干部不计得失的真情付出,排除万难的豪迈坚定,不达目标的执拗坚毅。

未来是“星辰大海”,点燃扶贫干部“烈焰般”的奉献热忱。“星辰大海”对你我来说,也许是对未来的期许,也许是对生活的向往。而在扶贫干部眼中,他们的“星辰大海”朴实而真挚,是异地搬迁群众搬入新家嘴角的喜悦,是寒门优异学子走出大山眼中的渴望,是贫困群众重拾生活信心的希冀……让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能实现他们的“星辰大海”,成为了扶贫干部最大的愿望。正是有了这份热忱,他们如漫天星辰中最亮的那道“光”,将自己最珍贵的青春与生命“燃烧”在中华民族广袤无垠的大地上,照亮前路,迎接朝阳,迎接希望。

力量暖“鱼水深情”,礼赞扶贫干部“史诗般”的历史答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心能换心,情能动情,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仅只有完成一个个既定的目标任务,更有一份责任、一份情感和一种温度,无数扶贫干部用他们的忠诚、奋斗、担当与奉献,在润物无声中传递直抵人心的力量,让扶贫工作充满暖暖温情,充满感动瞬间,充满勃勃生机。现在,扶贫干部已经用自己的初心与担当书写了“史诗般”的历史答卷,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在未来的前行路上,这份力量将继续指引着、激励着我们,凝聚起奔腾向前的民族伟力。

第9篇:山海情心得感悟

观《山海情》 走乡村振兴路

近日,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大结局,这部激起全民讨论的电视剧也落下帷幕。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该剧以丰富感人的剧情、技艺精湛的演技,让观众大饱眼福,也生动再现了扶贫攻坚路上的一个剖面,触动着每一个基层干部的心。同时,让基层干部坚定信念,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接棒。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奋力构筑基层堡垒,凝聚乡村“战斗魂”。农村党组织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宣传党的主张、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有关经济任务,所以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穿针引线作用。只有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聚集各项优势资源,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保持政治坚定和头脑清醒,充分认识基础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务实作风和联系群众,解放思想,凝聚发展力,始终做到与党中央同心共向,与时代要求同步共进,与人民群众同拍共鸣,凝聚人心、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同时,更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能力,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引擎”,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积极招纳技术人才,提升乡村“兴旺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人才是乡村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基层党组织要不遗余力招贤纳士,要吸引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向基层回流,这就要提升基层人才的待遇问题,以利益激励为后盾,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增进人才发展的推动力,解决人才的住房、户口、就医、子女读书等琐事,彰显对人才的满满诚意和浓浓情意,如此他们才能安心创造价值。其次,还要积极培育乡村建设接班人,让走出家乡的有志青年反哺家乡建设,将自己在外界所学知识带回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同时与村民互助共享,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再次,以真心实意的情感关怀,做好人才工作不仅需要制度和资金保障,更重要的是要打好“感情牌”,以情招才引才留才,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最后,加强对人才的党性政治教育,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把党性教育和红色革命教育作为强化人才政治引领的重要方式,让人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弘扬发展大国之风,为乡村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先绘制发展蓝图,指明乡村“发展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没有具体谋划和长远布局,就匆匆上马各种项目,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局面。要以准确判断的前瞻性谋划工作细则,不仅要把握各项任务的时间点,确保按时完成;更要留出巩固提升时间,确保工作实效。乡村的发展蓝图就好似乡村振兴宏伟画卷上的一个个“像素”,要以深思熟虑布局发展蓝图。因此,在规划发展蓝图时必须积极考虑发展远景,深挖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旧艰巨,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着各类意料之外的风险困难,唯有先一步发现解决难题,方能赢得发展先机。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更要借鉴以往的优秀经验,确保行动到位、措施有效,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第10篇:山海情心得感悟

念好“山海经” 谱好“交响曲”

久久为功方可滴水穿石,驰而不息才能善作善成。_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围绕摆脱贫困,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脱贫思想,培育了“把心贴近人民”的干部作风,留下了“四下基层”的工作传统。积尺寸之功,成千秋之利。下党乡脱贫攻坚的奋发行动如同一部伟大的时代交响,激荡着人们的心弦,奏响出雄浑激越的山海乐章!

山海联动贵在有勇,奋发有为传承“弱鸟先飞”之志。

宁德之新,始于赤子心;弱鸟先飞,只因鸿鹄志。30年前,面对闽东这只“弱鸟”,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_在一个月内奔走于宁德的九个县,翻山越岭、涉水登岛,实地走访、深入乡村,制定了“飞洋过海”的战略,勾画了“羽翼丰满”的蓝图,以解决思想和观念上的贫困为突破口,创新提出了“扶贫先扶志、扶贫更扶智”的理念。30年后下党乡青山环野立,双水抱村流,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摆脱“等、靠、要”,充分发挥独特的山海优势,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树立先飞的意识,坚定先飞的决心,进一步挖掘潜力,在一些未受限制、有独特优势的地区和地方坚持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通过山海联动实现“飞洋过海”,弥补了制约发展的先天劣势。

山海联动贵在有恒,久久为功坚守“滴水穿石”之毅。

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30年前的特困乡,如今已挣脱贫困的樊篱,大步迈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征程,在埋头苦干、接续奋斗中,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这不仅生动诠释了滴水穿石的深刻道理,更是印证闽东地区久久为功、砥砺前行的时代缩影。_在福建工作时提出:“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拿出一心为民的态度,强化攻坚克难的力度,拓展砥砺前行的深度,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才能让高质量发展的脚步行稳致远,变蓝图为现实、变远景为实景,进一步走好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山海联动贵在亲民,共赴振兴践行“四下基层”之心。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不断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行的初心和使命。30年前,面对“老、少、边、岛、贫”的现实区情,_顺应闽东人民脱贫的迫切愿望,着力改善宁德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决心带领闽东人民脱贫致富。“四下基层”便是_在宁德工作时亲自倡导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法宝。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身入”更要“心至”,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在工作和生活上心,系群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顺应民意,关怀民生,尊重民心,体察民情,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勇于担当的使命精神,自觉抓住老百姓最盼、最急、最忧之事,只有做到问需问计于民,才能真正为基层解决“热点”“难点”,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青山如黛,绿水长流。目前,全国各地的脱贫攻坚战已逐渐进入尾声,但实现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是工作的终点,而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的新起点。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_的伟大指引,砥砺前行,共谱美丽福建的全新篇章!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anwenz.com/fanwen/20230810/137984.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山海情心得感悟(精选10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