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四川2024年高考报考时间几号开始
1、考生本人身份证、全家户口簿原件,户口簿主页、父母及本人页复印件。
2、预报名表一式两份,应届生由就读学校填写思想品德考核意见,并加盖学校公章,负责人签字。往届生由居住地办事处填写思想品德考核意见,并加盖公章,负责人签字。
3、应届生由就读学校出具学籍证明,加盖就读学校所属教育局学籍专用章,区外学校就读考生需提供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报告。
4、往届生需提供高中(中专)毕业证(原件、复印件)。
5、资格审查表由社区、办事处、公安办证中心盖章,负责人签字。
如果学籍手续开不出来或没有学籍手续,须按社会青年报名参加高考,报名时间是一样的,在填表时有点区别(社会青年)在其他录取,上学,和应届毕业生是一样的。比如考生没有异地户口但想在异地上学的这类学生,想要享受与有异地户口学生一样的待遇,需要准备的材料如下:
1、学生户口本;
2、父母在异地所在地居住证明(居住证),房屋租赁合同(买房的提供购房合同或者房产证),父母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工商营业执照的法人是父母一方也可以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副本)
3、在异地所在地缴纳社会保险1年以上(含1年)的证明(在志愿报考前请不要停缴社保以避免出线不符合要求的情况)
4、高中入学通知书。
第2篇:四川2024年高考报考时间几号开始
1、及时关注所在省份高考报名时间
不同的省份和地区,高考报名的时间也不同。根据各省份的学校通知的时间,进行高考报名,考生请谨记本省报名时间节点,按时完成报名事宜。
2、注意高考考报考类别及相关要求
考生报名时需关注自己的报名类别,认真阅读相关要求。一般各省报名类别包括:普通文理科、艺术类、体育类、保送生、对口招生等。考生在报名时一定要确认自己的报名类别并了解相关要求。
3、准备好身份证等有关证件及相关材料、
除了本人居民身份证,部分省份还要求户口本、高级中等教育毕业证、同等学力证件等有效证件证明、思想政治品德考核鉴定等。
第3篇:四川2024年高考报考时间几号开始
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补习过去学习中的弱科、弱点,并搞清楚各知识点、串点连线,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最主要的是记住知识点中的公式、定律、定义、性质等重要结论,同时总结归纳各知识点的重要题型,最好是以往高考出现的常考点。
第二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结束以后,基本上完成了所有科目的基础复习,而第二轮复习的重点就要转移到高考各个学科的命题方向进行专题复习。以英语为例,可按高考英语卷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阅读题”等进行针对性复习。通过专题复习训练,目的是总结和记忆高考各科可能出题的规律和各类题型。
第三轮复习
这轮复习主要是按高考题的模式进行适应性练习。首先要求按规定时间完成练习,并调整各学科的题目解题时间。最好不要超过所限定的时间,即高考中的15分题就不要超出15分钟的作答时间,并且3分钟之内还没有解题思路、5分钟之内还写不出开头,就要停止作答,做下一题。如果考试的时间觉得不够,则需要现在就开始进行速度训练。
第四轮复习
最后一轮复习建议一天一门整理做过的练习卷,特别是模考卷,总结高考出题规律。认清自己所做过的错题,并及时进行补救。
第4篇:四川2024年高考报考时间几号开始
1、志愿优先:在各个专业窗口排队时,选择本专业作为第一专业的考生将在团队中名列前茅,当第一批专业候选人名额满额且仍有余额时,然后从选择这个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的考生中,按排名顺序录取,等等。
2、分数优先:无论考生在志愿中将该专业排在哪个专业,纯粹按分数排队入场。所以,候选人在顶部,可以选择这个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第三或更低。入学时,整个志愿(“学院专业组”)将根据晋升学生的分数顺序录取。得分最高的候选人必须在每个专业窗口中排名第一,将被他的第一个专业录取,然后记录得分第二高的候选人,等等。
3、组内调剂:当一个考生提档后在该“院校专业组”内填报的各个专业窗口都没有排到的时候,该“院校专业组”就可以根据该组各专业的特点和该考生高考成绩反映出来的特征进行灵活调剂,这里就不再严格按照分数高低了而是各个“院校专业组”在自己的原则下自行把握。
4、专业等级差异:在各专业窗口排队时,第一专业和第二专业之间存在等级差异,喜欢5分,选择本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的考生,在排队等待这个窗口时,分数减5分再排队。以同样的方式,二大和三大还是有区别的,在每个专业窗口下排队,每个人都会根据位置扣除相应的档次差后排名录取(第一专业不扣分)。
第5篇:四川2024年高考报考时间几号开始
报名分为网上报名、网上缴费和现场确认三个阶段。
考生网上报名的时间安排在2023年10月14日至20日,网上缴费的时间安排在10月21日至25日。
艺术体育类考生现场确认时间为10月26日至11月2日,11月4日前完成考生信息库数据上报工作;
其他类别考生现场确认时间为10月26日至11月13日,11月14日前完成考生信息库数据上报工作。
具体安排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实施。